欢迎访问荆襄物流园
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 内容详情
这场新闻发布会,全面回顾中国交通运输这十年
来源:九州物流网    发布日期:2022-06-16

6月1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成光和国家铁路局副局长安路生、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董志毅、国家邮政局副局长戴应军,介绍了新时代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进展与成效,并答记者问。

  徐成光介绍,回望这十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办成了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建成了过去想建而没有建成的一大批重点工程,迎来了由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有力保障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十年来,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加速成型,有力促进了国内国际循环畅通。我们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航空海运通达全球,中国高铁、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中国快递成为亮丽的中国名片,规模巨大、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力服务支撑了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的运转。交通运输缩短了时空距离,加速了物资流通和人员流动,深刻改变了城乡面貌,有力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不仅有力保障了国内国际循环畅通,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年来,我国综合交通服务能力大幅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客货周转量、港口货物吞吐量、邮政快递业务量等主要指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运输最繁忙的国家之一。从2021年数据来看,平均每天约有超过6.9万艘次船舶进出港,飞机起降2.68万架次,快件处理接近3亿件。高峰时,平均每天铁路开行旅客列车超过1万列,高速公路流量超过6000万辆次,“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初步实现,交通运输成为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领域之一。一个流动的中国正彰显出繁荣昌盛的活力。

  十年来,交通运输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充分发挥,为国家战略实施提供了坚强保障。我们完成了“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的兜底性目标任务,实现了“小康路上不让任何一地因交通而掉队”的庄严承诺,有力服务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区域交通连片成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交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位运行,去年创下了全年完成投资3.6万亿元的历史新高,在服务稳定经济大盘、做好“六稳”“六保”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坚持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大力推进交通互联互通,更好服务“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基础上,全力确保物流保通保畅,中欧班列、远洋货轮昼夜穿梭,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体现了中国担当。

  铁路公路十年增加里程可绕赤道27圈半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徐成光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一是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完善。我们加快建设“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71118”国家高速公路主线、世界级港口群、世界级机场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总里程超过600万公里。2012年到2021年底,铁路、公路增加里程约110万公里,相当于绕行地球赤道27圈半,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对20万以上人口城市的覆盖率均超过了95%。

  二是交通基础设施服务支撑国家战略能力不断增强。“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构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初步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基本实现内地与港澳间一小时通达,长三角地区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加快建设,黄河流域跨区域大通道基本贯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水平明显提升。

  三是交通基础设施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程度持续提高,高速公路实现了“全国一张网”运行,数字航道基本覆盖长江、西江干线,跨海桥隧、深水航道等关键技术位居世界前列。

  “四好农村路”引发乡村巨变

  徐成光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公路”的重要指示,推动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

  一是农村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十年来,中央在农村公路领域累计投入车购税资金7433亿元,其中用于贫困地区的投资就达5068亿元,累计新建改建农村公路约253万公里,解决了1040个乡镇、10.5万个建制村通硬化路的难题。农村公路的总里程从2011年底的356.4万公里增加到2021年底的446.6万公里,十年净增了90多万公里。

  二是农村公路的路况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路长制”,到2021年底,我国农村公路路面的铺装率、列养率、优良中等路率分别增加到89.8%、99.5%和87.4%,和我们干线公路的服务能力水平基本相当。

  三是运输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新增了5万多个建制村通客车,具备条件的建制村百分之百通了客车,农民朋友“抬脚上客车”已经从愿景变为现实。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的水平也明显提升,基本实现了“运有所达”。

  四是脱贫致富带动作用十分显著。“交通+电商”融合发展,“山货进城、城货下乡”,加速了城乡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带动了农村增收、农民致富。全国设置农村公路就业岗位77.4万个,平均年收入1.3万多元,吸收脱贫户38.1万人。可以说,这十年来,“四好农村路”引发了乡村巨变,让乡村因路而兴、因路而美,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带去了人气、财气,也为党在基层凝聚了民心。

  下一步,将启动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计划再新增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3万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3万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危桥3000座,这样加上原有的目标,预计今年全年有望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15万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8万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危桥8000座。

  水运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世界第一

  徐成光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水运大国。

  一是水运基础设施体系加速完善。总体规模保持世界第一。到2021年底,我国内河航道的通航里程有12.8万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超过1.6万公里,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20867个,万吨级及以上的泊位是2659个,基本形成了长三角、津冀、粤港澳等世界级的港口群。依托主要干线航道和港口群形成的经济带、城市群,都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

  二是运力规模和结构不断优化提升。截至2021年底,我国拥有运输船舶12.6万艘,净载重量2.84亿吨,集装箱箱位是288.4万标箱,载客量是85.8万个客位。船舶的大型化、专业化和标准化这些年在加速发展,我国控制的海运船队的运力规模是3.5亿载重吨,居世界第二位。我国拥有注册船员180余万人,年均外派的船员近14万人次,都位居世界前列。

  三是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前10名的港口当中,中国分别占了8席和7席,其中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深圳港连续多年的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前列。在反映港口装卸效率方面,我国主要港口平均作业时间都明显优于国外主要港口。疫情以来,水运物流的供应链始终稳定畅通,确保了出口货物出得去,进口货物进得来,为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贡献了中国力量。

  四是水上安全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水上交通事故的件数、死亡失踪人数、沉船艘数、直接经济损失等指标,比十年前分别下降了52.2%、44.8%、72.1%、51.6%。应急救捞保障能力不断提升,这几年先后妥善处置了“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桑吉轮”碰撞燃爆事件,参与了韩国“世越号”客船的打捞,体现了我国的大国担当。

  改善群众出行体验提升运输服务品质

  徐成光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行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服务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建设人民满意交通。

 &ems